• 首页 首页 icon
  • 工具库 工具库 icon
    • IP查询 IP查询 icon
  • 内容库 内容库 icon
    • 快讯库 快讯库 icon
    • 精品库 精品库 icon
    • 问答库 问答库 icon
  • 更多 更多 icon
    • 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 icon

7.聚类,相似度度量,模型评估

武飞扬头像
⁠脱欢
帮助1

1. 无监督学习

机器学习算法可分为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和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常用于分类和预测。数据集中的所有变量被分为特征和目标,对应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集被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用于训练模型和模型测试与评估。常见的监督学习算法有Regression(回归)、KNN和SVM(分类)。

无监督学习常用于聚类。输入数据没有标记,也没有确定的结果,而是通过样本间的相似性对数据集进行聚类,使类内差距最小化,类间差距最大化。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有K-means、 PCA(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无监督学习中的数据通常是像下面这样。

学新通

无监督学习算法的常见应用:

  • 市场分割
  • 社交网络分析
  • 组织计算机集群
  • 了解星系的形成

2. 聚类算法

聚类算法又叫做“无监督分类”,试图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成若干个通常是不相交的子集,称之为“簇cluster”。聚类可以作为一个单独过程,用于寻找数据内部的分布结构,也能够作为其他学习任务的前驱过程。聚类算法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性能度量和距离计算。

这种划分可以基于业务需求或建模需求来完成,也可以单纯地帮助我们探索数据的自然结构和分布。比如在商业中,如果手头有大量的当前和潜在客户的信息,可以使用聚类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组,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开展营销活动。再比如,聚类可以用于降维和矢量量化,可以将高维特征压缩到一列当中,常常用于图像、声音和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大幅度压缩数据量。

聚类算法和分类算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下表所示:

  聚类 分类
核心 将数据分组,探索现实意义 从已经分好组别的数据中去学习
学习类型 无监督 监督
典型算法 K-Means,DBSCAN、层次聚类 KNN、决策树、Logistics、SVM
算法输出 类别数不确定 预设好的类别

3. K-means

K-Means是聚类算法的典型代表,原理简单。

在K-Means算法中,簇的个数K是一个超参数,需要人为输入来确定。K-Means的核心任务就是根据设定好的K,找出K个最优的质心,并将离这些质心最近的数据分别分配到这些质心代表的簇中去。具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1)随机选择K个点,称之为“聚类中心”

(2)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按照距离K个中心点的距离,将其和距离最近的中心点关联起来,与同个中心点关联的所有点聚成一类。

(3)计算上面步骤中形成的类的平均值,将该组所关联的中心点移动到平均值的位置

(4)重复上面两个步骤,直到中心点不再变化。

该算法的伪代码如下:

repeat {
    #  计算每个样例属于的类
	for i= to m
   		c(i) := index (from 1 to K)  of cluster centroid closest to x(i)
    
 	# 聚类中心的移动,重新计算该类的质心
    for k = 1 to K
		u(k) := average (mean) of points assigned to cluster K
}

优缺点分析:

  • 简单、速度快、适合发现球形聚类
  • K值不好选取,常常缺乏显示可解释性
  • 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解决方案:多初始化几遍,选取损失函数小的
  • 对噪音和异常值的免疫能力较差,不能结局非凸数据

4. 相似度量

通过比较样本之间的相似度,然后将相似度较大的划分为一个类别。那么如何找到这个相似度,或者说找到所谓的“距离最近”的中心点。

4.1 闵科夫斯基距离

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是衡量数值点之间距离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假设数值点 P 和 Q 坐标如下:
P = ( x 1 , x 2 , … , x n )  and  Q = ( y 1 , y 2 , … , y n ) ∈ R n P=\left(x_{1}, x_{2}, \ldots, x_{n}\right) \text { and } Q=\left(y_{1}, y_{2}, \ldots, y_{n}\right) \in \mathbb{R}^{n} P=(x1,x2,,xn) and Q=(y1,y2,,yn)Rn
那么,闵可夫斯基距离定义为:
d i s t a n c e = ( ∑ i = 1 n ∣ x i − y i ∣ p ) 1 / p distance = \left(\sum_{i=1}^{n}\left|x_{i}-y_{i}\right|^{p}\right)^{1 / p} distance=(i=1nxiyip)1/p

  • p = 1时,表示曼哈顿距离;
  • p = 2时,表示欧式距离;
  • p趋于无穷时,表示切比雪夫距离。

(1)曼哈顿距离

曼哈顿距离又叫出租车距离或者城市区块距离,其形式为:
d i s t a n c e = ∑ i = 1 n ∣ x i − y i ∣ distance = \sum_{i=1}^{n}\left|x_{i}-y_{i}\right| distance=i=1nxiyi
该距离的意义为标准坐标系下两i但的轴距距离之和,参考下方图片的红线:

学新通

其中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曼哈顿距离,绿色的线表示的是欧式距离,蓝色的黄色的线表示的是等价的曼哈顿距离。

(2)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就是最常用的空间距离,公式如下:
d ( x , y ) : = ( x 1 − y 1 ) 2 ( x 2 − y 2 ) 2 ⋯ ( x n − y n ) 2 = ∑ i = 1 n ( x i − y i ) 2 . d(x, y):=\sqrt{\left(x_{1}-y_{1}\right)^{2} \left(x_{2}-y_{2}\right)^{2} \cdots \left(x_{n}-y_{n}\right)^{2}}=\sqrt{\sum_{i=1}^{n}\left(x_{i}-y_{i}\right)^{2}} . d(x,y):=(x1y1)2 (x2y2)2 (xnyn)2 =i=1n(xiyi)2 .
(3)切比雪夫距离

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为L度量,是向量空间中的一种度量,二个点之间的距离定义是其各坐标数值差绝对值的最大值。以数学的观点来看,切比雪夫距离是由一致范数(或称为上确界范数)所衍生的度量,也是超凸度量的一种:
d ( x , y ) = max ⁡ ( ∣ x i − y i ∣ ) \mathrm{d}(\mathrm{x}, \mathrm{y})=\max \left(\left|\mathrm{x}_{\mathrm{i}}-\mathrm{y}_{\mathrm{i}}\right|\right) d(x,y)=max(xiyi)

4.2 余弦距离

利用闵可夫斯基度量对高维数据进行聚类通常是无效的,因为样本之间的距离随着维数的增加而增加。余弦距离测量两个矢量之间的夹角,而不是两个矢量之间的幅值差。它适用于高维数据聚类时相似度测量。
cos ⁡ ( x ⃗ , y ⃗ ) = y ⃗ T x ⃗ ∥ x ⃗ ∥ ∥ y ⃗ ∥ \cos (\vec{x}, \vec{y})=\frac{\vec{y}^{T} \vec{x}}{\|\vec{x}\|\|\vec{y}\|} cos(x ,y )=x ∥∥y y Tx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计算文本相似度。将两个文本根据他们词,建立两个向量,计算这两个向量的余弦值,就可以知道两个文本在统计学方法中他们的相似度情况。

4.3 马氏距离

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是一种距离的度量,可以看作是欧氏距离的一种修正,修正了欧式距离中各个维度尺度不一致且相关的问题。

单个数据点的马氏距离:
D M ( x ) = ( x − μ ) T Σ − 1 ( x − μ ) D_{M}(x)=\sqrt{(x-\mu)^{T} \Sigma^{-1}(x-\mu)} DM(x)=(xμ)TΣ1(xμ)
数据点x, y之间的马氏距离:
D M ( x , y ) = ( x − y ) T Σ − 1 ( x − y ) D_{M}(x, y)=\sqrt{(x-y)^{T} \Sigma^{-1}(x-y)} DM(x,y)=(xy)TΣ1(xy)
其中Σ是多维随机变量的协方差矩阵,μ为样本均值,如果协方差矩阵是单位向量,也就是各维度独立同分布,马氏距离就变成了欧氏距离。

通过协方差矩阵,马氏距离考虑到了各个属性之间的联系。马氏距离在非奇异变换下是不变的,可用来检测异常值(outliers)。

5. 优化目标

K-均值最小化问题,是要最小化所有的数据点与其所关联的聚类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对于一个簇来说,所有样本点到质心的距离之和越小,便认为这个簇中的样本越相似,簇内差异越小。当使用欧氏距离时,代价函数(畸变函数Distortion function):
J ( c ( 1 ) , … , c ( m ) , μ 1 , … , μ K ) = 1 m ∑ i = 1 m ∣ X ( i ) − μ c ( i ) ∣ 2 J\left(c^{(1)}, \ldots, c^{(m)}, \mu_{1}, \ldots, \mu_{K}\right)=\frac{1}{m} \sum_{i=1}^{m}\left|X^{(i)}-\mu_{c^{(i)}}\right|^{2} J(c(1),,c(m),μ1,,μK)=m1i=1m X(i)μc(i) 2
其中μ代表与xi最近的聚类中心点,优化目标就是找出使得代价函数最小的c和μ。

实际上,在聚类算法中簇的中心不断变化不断迭代的过程中,总体平方和是越来越小的。而且显而易见,当整体平方和达到最小值的时候,质心就不再发生变化了。如此,K-Means的求解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最优化问题。

在K-Means中,在一个固定的簇数K条件下,最小化总体平方和来求解最佳质心,并基于质心的存在去进行聚类。而在不知道簇数K的条件下,显然K越多畸变程度就越小,当K等于样本数量时畸变程度就为零,那么肯定通过畸变程度选择K。这里通常会选择肘部法则

肘部法则是指:畸变程度会随着类别的增加而降低,但对于有一定区分度的数据,在达到某个临界点时畸变程度会得到极大改善,之后缓慢下降,这个临界点就可以考虑为聚类性能较好的点。

学新通

如该图所示,根据肘部法则,聚类数为3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实际运用中,对于K值的选取,如果完全依赖于肘部法则,那么很有可能算法的结果难以得到一个合理科学的解释。因此,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判分析,选择一个想要的K。

6. 模型评估

在算法迭代中,我们以畸变程度最小化为目标进行优化,因此畸变程度肯定是一个可以给作为模型评估的指标。这里介绍一下其它的评估指标。

6.1 轮廓系数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对没有真实标签的数据进行探索,也就是对不知道真正答案的数据进行聚类。这样的聚类,是完全依赖于评价簇内的稠密程度(簇内差异小)和簇间的离散程度(簇外差异大)来评估聚类的效果。其中轮廓系数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的评价指标。它是对每个样本来定义的,它能够同时衡量:

  • 样本与其自身所在的簇中的其他样本的相似度a,等于样本与同一簇中所有其他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 样本与其他簇中的样本的相似度b,等于样本与下一个最近的簇中的所有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根据聚类“簇内差异小,簇外差异大”的原则,我们希望b永远大于a,并且大得越多越好。单个样本的轮廓系数计算为:
s ( i ) = b ( i ) − a ( i ) max ⁡ { a ( i ) , b ( i ) } s(i)=\frac{b(i)-a(i)}{\max \{a(i), b(i)\}} s(i)=max{a(i),b(i)}b(i)a(i)
a(i) 表示样本i与其所在簇内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b(i) 表示样本i与其他簇样本的平均距离。聚类总的轮廓系数SC为:
S C = 1 N ∑ i = 1 N s ( i ) S C=\frac{1}{N} \sum_{i=1}^{N} s(i) SC=N1i=1Ns(i)
轮廓系数取值范围为[-1,1],取值越接近1则说明聚类性能越好,相反,取值越接近-1则说明聚类性能越差。轮廓系数最高的簇的数量表示簇的数量的最佳选择。

6.2 兰德系数

兰德系数(Rand index)需要给定实际类别信息C,假设K是聚类结果。

  • a:在C与K中都是同类别的元素对数
  • b:在C与K中都是不同类别的元素对数

则兰德系数为:
R I = a b C 2 n samples  R I=\frac{a b}{C_{2}^{n_{\text {samples }}}} RI=C2nsamples a b
分母:任意两个样本为一类有多少种组合,是数据集中可以组成的总元素对数;分子:属性一致的样本数,即同属于这一类或都不属于这一类。a是真实在同一类、预测也在同一类的样本数;b是真实在不同类、预测也在不同类的样本数。

RI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意味着聚类结果与真实情况越吻合。

对于随机结果,RI并不能保证分数接近零。为了实现“在聚类结果随机产生的情况下,指标应该接近零”,调整兰德系数(Adjusted rand index)被提出,它具有更高的区分度:
A R I = R I − E [ R I ] max ⁡ ( R I ) − E [ R I ] A R I=\frac{R I-E[R I]}{\max (R I)-E[R I]} ARI=max(RI)E[RI]RIE[RI]
ARI取值范围为[-1,1],值越大意味着聚类结果与真实情况越吻合。从广义的角度来讲,ARI衡量的是两个数据分布的吻合程度。

优缺点分析:

  • 对任意数量的聚类中心和样本数,随机聚类的ARI都非常接近于0
  • ARI需要真实标签
  • 可用于聚类算法之间的比较

这篇好文章是转载于:学新通技术网

  • 版权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 本站站名: 学新通技术网
  • 本文地址: /boutique/detail/tanhghfhjk
系列文章
更多 icon
同类精品
更多 icon
继续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