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icon
  • 工具库 工具库 icon
    • IP查询 IP查询 icon
  • 内容库 内容库 icon
    • 快讯库 快讯库 icon
    • 精品库 精品库 icon
    • 问答库 问答库 icon
  • 更多 更多 icon
    • 服务条款 服务条款 icon

性能优化的拆分和合并你一定想不到这两个操作竟然可以这样玩

武飞扬头像
玄明Hanko
帮助2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性能优化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全面的性能优化方案。我们将从硬件、软件和网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您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通过遵循这些建议,您将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延迟,以及提升用户体验。

学新通

学新通

1、分而冶之(“分”字诀)

学新通

业务分层、系统分级、服务分布、数据库分库/表、动静分离、同步拆分成异步、单线程分解成多线程、原数据缓存分离、单表分多表、单库分多库、分流等等。。。。

在系统性能优化中,"分而治之"是一种常用的策略,通过将问题分解为更小、更可管理的子问题,然后分别解决每个子问题,最终得到整体的优化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而治之"技术和方法:

  1. 任务并行化:将大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使用并行计算的方式同时处理这些子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例如,将大型数据处理任务分割成多个并行任务,并使用多线程或分布式计算来同时处理这些任务。
  2. 模块化设计:将复杂的系统拆分成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或任务。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优化,以提高整体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性能。
  3. 算法分解:对复杂的算法进行分解,将其拆分为更简单、可复用的子算法。通过优化每个子算法的性能,可以改善整体算法的执行效率。
  4. 数据分区: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分区,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子集,并在每个子集上执行并行操作。这种方法常用于大数据处理和分布式系统中,以提高数据处理和查询的效率。
  5. 资源分配:将系统的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例如将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处理单元或节点,以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和资源利用率。
  6. 问题拆解: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使用递归或迭代的方式分别解决每个子问题。最终将子问题的解合并起来,得到整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7. 网络优化:包括协议优化、负载均衡、缓存策略等。
  8. 系统架构优化:包括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架构、容器化部署等。
  9. 任务拆分:把任务切分为多个子任务,分开执行,利用并行或分布式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和可扩展性。
  10. 异步处理:对于耗时较长或依赖外部资源的任务,可以采用异步的方式来执行,避免阻塞主线程或影响用户体验。常见的异步处理机制有消息队列、回调函数、事件监听器等。

2、合而为一(“合”字诀)

学新通

微服务粒度不可太细该合则合、数据库大表减少联合查询该冗余则合并冗余数据。直观的表述就是:从前端用的CDN、动静分离,到后台服务拆分成微服务、分布式、负载均衡、缓存、池化、多线程、IO、分库表、搜索引擎等等。都是强调一个“分”字。

在系统性能优化中,"合而为一"是一种策略,强调整体性能的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局部问题的解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而为一"技术和方法:

  1. 系统级优化:综合考虑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和热点,通过全局性能分析和优化策略,针对系统整体进行优化。这包括综合考虑各个组件和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整体性能的最大化。
  2. 资源管理和优化:通过综合管理和优化系统资源,如内存、CPU、网络等,以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这包括资源分配策略的优化、负载均衡的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等。
  3. 综合并发和并行优化:考虑整个系统的并发和并行操作,通过综合优化并发控制、资源共享、同步机制等,以提高整体系统的并发性能和效率。
  4. 数据流和数据处理优化:优化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和处理,通过综合考虑数据传输、转换、处理的各个环节,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体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性能。
  5. 系统架构设计优化: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考虑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架构和技术,以确保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包括合理划分模块、减少组件之间的耦合、选择高效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等。
  6. 整体系统调优和配置:通过调整整个系统的配置和参数,使其最适合特定的工作负载和性能要求。这包括调整系统缓冲区大小、优化网络连接数、配置线程池参数等。
  7. 综合性能监测和调优工具:使用综合性能监测工具和分析器,全面监测和分析系统性能,以识别整体性能瓶颈和优化机会。这包括综合考虑各个组件和模块的性能指标,以制定综合的优化策略。

通过采用以上的"合而为一"技术,可以在整体上提升系统性能,通过综合考虑各个组件和模块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达到全局性能的最大化。这种方法强调整体性能的提升,使系统在各个层面和维度上获得最佳的性能和效率。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性能计算已经成为了许多行业的关键需求。无论是游戏、金融、医疗还是其他领域,高性能计算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实现高性能并非易事。为了满足用户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性能优化。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套全面的性能优化方案,帮助您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1、性能优化的定义

性能优化是指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调节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系统(包括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的性能最大化,并能不断的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通过对系统进行调整、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其执行速度、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或其他性能指标的过程。性能优化旨在通过减少延迟、提高吞吐量、降低资源消耗等手段,使系统能够更高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性能优化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网络通信、算法设计、系统架构等。

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需求、资源限制和用户体验,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来不断改进系统的性能。它涉及到细致的性能分析、实验、调整和验证,以确保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性能表现。

2、性能优化的目标

性能优化的目标是提高系统、应用程序或算法的性能,以满足用户需求,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以下是性能优化的主要目标:

  1. 响应时间优化:减少系统的响应时间,使用户能够更快地获取结果或执行操作。快速响应时间可以增强用户满意度、提高用户参与度,并增加系统的可用性。
  2. 吞吐量优化: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并发性,以使系统能够处理更多的请求或事务。增加吞吐量可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适应高并发负载,并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访问。
  3. 资源利用率优化: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优化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硬件资源成本,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经济性。
  4. 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通过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和高负载条件下的稳定性,减少系统崩溃和错误的风险。
  5. 能耗优化:减少系统或设备的能耗,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并对环境产生更小的影响。
  6. 用户体验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包括界面流畅性、交互响应速度和操作的顺畅性。优化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的满意度、降低用户的流失率,并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7. 可维护性优化:通过优化系统的设计、代码质量和架构,使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开发团队的生产力。

性能优化的目标是使系统在给定的资源和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的性能水平。综合考虑用户需求、系统要求和资源限制,以实现性能和可用性的最佳平衡。

3、性能优化的重要性

性能优化在现代应用开发和系统设计中具有重要性,以下是性能优化的几个关键方面和其重要性:

  1. 提升用户体验:良好的性能可以显著提高用户体验,使用户更快地获得响应和结果。快速的响应时间和高吞吐量能够增强用户满意度,降低用户的等待时间和不良体验,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留存率。
  2. 增强系统可扩展性:性能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并发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多的请求或事务。通过增加吞吐量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并发负载和大规模用户的需求,保持稳定性和高性能。
  3. 节约资源和成本:性能优化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优化内存、CPU、网络等资源的使用,系统可以在相同的硬件配置下处理更多的工作,降低硬件资源成本和运行成本。
  4. 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性能优化有助于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减少延迟和优化并发操作,可以减少系统错误和崩溃的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5. 增强竞争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性能优化可以成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优势。快速响应时间、高吞吐量和出色的用户体验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声誉。
  6. 节能环保:通过性能优化减少系统或设备的能耗,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义重大。
  7. 提高开发效率:性能优化可以促使开发团队关注代码的质量、设计的优化和系统的可维护性。这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减少维护成本,并使开发者具备更好的代码和系统设计能力。

性能优化不仅是满足用户期望的基本要求,还是保持竞争力、提高效率和节约资源的关键因素。通过投入适当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性能优化,可以实现系统的卓越性能和用户体验,从而为个人用户、企业和组织带来巨大的利益。

4、性能优化的原则

性能优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 依据数据而不是凭空猜测:通过测试、日志、监控等工具来分析出系统的瓶颈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 忌过早优化: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不要过分追求性能,而应该注重功能和质量。只有在产品稳定后,才进行必要的优化。
  • 忌过度优化: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成本效益来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指标。不要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而牺牲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
  • 深入理解业务:代码是服务于业务的,不了解业务需求和场景,很难找出系统设计和实现的不足之处。需要与产品、运营等团队保持沟通,了解用户行为和反馈。

5、性能优化的方法

1、硬件层面的性能优化

  • 升级CPU和GPU:高性能的CPU和GPU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根据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型号,并确保它们具有足够的核心数量和线程数。
  • 增加内存(RAM):内存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地方。增加内存容量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 使用固态硬盘(SSD):相较于传统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将操作系统和常用程序安装在SSD上,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启动速度和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2、软件层面的性能优化

  • 缓存:利用空间换时间的思想,将经常访问或计算的数据存储在内存或本地文件中,减少重复的IO或计算开销。
  • 并发:利用多核CPU或多台服务器来分担工作负载,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量。
  • 惰性:将计算推迟到必需的时刻,避免多余或无用的计算。
  • 批量:在有IO(网络IO,磁盘IO)的时候,合并操作、批量操作,减少IO次数和开销。
  • 高效的实现:选择更合适或更快速的算法、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等来实现功能。
  • 优化遍历:在一个更小的数据范围内进行计算,而不是遍历全部数据。比如使用索引、过滤器、分页等技术来加速数据检索。

3、网络层面的性能优化

  • 优化网络设置:调整TCP/IP参数、启用QoS(服务质量)等方法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 使用CDN(内容分发网络):CDN可以将网站内容缓存到全球各地的服务器上,使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访问到所需内容。

二、内存管理优化

1、了解Java内存相关基础

1.1、Java内存模型

JMM(Java Memory Model)是Java虚拟机规范中定义的一种内存模型,它描述了Java程序如何在多线程环境下访问共享内存。JMM主要是为了屏蔽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对内存访问的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内存模型。JMM定义了一个抽象的计算机内存模型,包括主内存和工作内存两部分。

学新通

1.2、运行时数据区

JVM运行时数据区是Java虚拟机在执行Java程序时所使用的内存区域。这些区域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1.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区域,它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每一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程序计数器,用于记录该线程需要执行的指令地址。
  2. Java虚拟机栈:Java虚拟机栈是由一个个栈帧(Stack Frame)组成的,每个栈帧对应着Java方法的调用。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就会在Java虚拟机栈中生成一个对应的栈帧,并将其入栈。当方法执行完成后,栈帧就会出栈。Java虚拟机栈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方法参数、返回值和操作数等信息。
  3. 本地方法栈:本地方法栈与Java虚拟机栈类似,但是它用于执行本地方法(Native Method)。本地方法是用C、C 等语言实现的方法,它们不同于Java代码,需要直接访问操作系统资源。
  4. Java堆:Java堆是Java虚拟机中最大的一块内存区域,也是程序运行时唯一个一个地个被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Java堆用于存放Java对象实例和数组等数据结构。Java堆可以动态地扩展和缩减,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命令行参数进行控制。
  5. 方法区(Method Area):方法区用于存储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它是Java虚拟机中永久存储区域之一。方法区在Java 8之前称为永久代(PermGen),从Java 8开始逐步替换为Metaspace。
  6. 运行时常量池:运行时常量池是每个类或接口的常量池表的运行时表示形式。它包含了编译时期生成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以及运行时生成的字符串字面量等。运行时常量池属于方法区的一部分。

学新通

1.3、Java垃圾回收机制

Java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GC)机制是Java虚拟机(JVM)负责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的一种机制。垃圾回收机制大大减轻了开发人员手动管理内存的负担,并帮助预防内存泄漏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

1、回收过程

学新通

1)先判断对象是否存活(是否是垃圾)

可以通过引用计数算法和可达性分析算法来判断,由于引用计数算法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所以目前使用的都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2)再遍历并回收对象(回收垃圾)

可以通过垃圾收集器(Serial/Parallel/CMS/G1)来回收垃圾,垃圾收集器使用的算法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复制回收算法和分代回收算法。

2、GC种类

学新通

3、GC原理

学新通

  • GC收集器核心是GC收集算法

  • GC收集算法一般先要判断对象是否存活就会用到引用计数算法或可达性分析算法

  • 引用计数算法解决不了循环引用的情况,所以目前使用的都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 GC分为4个种类,作用在内存的不同区域(新生代Eden/S0/S1、老年代)。这时GC收集器会相互组合完成不同种类的GC,从而达到JVM GC的功能

2、选择合适的垃圾收集器

收集器 CMS G1
回收算法 标记清除 标记整理
回收区域 老年代 新生代 老年代
内存布局 传统 将新生代、老年代切一起分成一个个Region
内存碎片 产生碎片空间 碎片空间小
并发 并发 并发
JDK使用 JDK8默认(Parallel) JDK9默认
停顿时间 最短停顿时间 可预测停顿时间

学新通

  1. Java 8:默认的垃圾收集器是Parallel收集器。它使用并行线程进行垃圾回收,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的情况,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吞吐量。
  2. Java 11:默认的垃圾收集器是G1(Garbage-First)收集器。它是一种低延迟垃圾收集器,旨在实现较低的停顿时间和高吞吐量。
  3. Java 14:默认的垃圾收集器仍然是G1收集器。
  4. Java 15:默认的垃圾收集器仍然是G1收集器。
  5. Java 16:默认的垃圾收集器仍然是G1收集器。

Java虚拟机还提供了许多参数用于调整垃圾收集器的行为和性能。可以使用这些参数来指定特定的垃圾收集器,调整堆大小、停顿时间、吞吐量等。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和特性,可以通过这些参数来优化垃圾收集器的性能。

3、内存分析工具

1)jstat:用于监控JVM内存使用情况和垃圾回收信息。

2)jmap:用于生成JVM堆转储文件,以便分析内存使用情况。

3)jconsole:用于监控JVM性能指标、线程数量等信息。

学新通

4)VisualVM:一个功能强大的性能分析工具,可以统计CPU、内存、GC等各种指标,并提供图形化界面。

学新通

5)阿里Arthas:应用程序的性能分析、内存泄漏检测、线程问题排查、方法调用追踪等操作。

学新通

6)Apache JMeter:用于进行压力测试和性能测试。可测试出系统的性能拐点。

学新通

7)Eclipse MAT:Mat是Eclipse的一个插件, 也可以独立运行, 所以即使你使用IDEA也可以独立使用Mat。MAT主要的功能就是分析dump文件。

学新通

8)XRebel:一款轻量级的Java性能分析工具,提供实时的代码级性能分析和优化建议。

页面操作后,会在xrebel控制台看到每个http请求的耗时

学新通

把每个被调用或执行的类的方法耗时都显示出来,同时不同颜色标明耗时情况。

学新通

三、多线程并发优化

1、线程池(池化技术)

学新通

  • 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数(正式工)

  • workQueue等待队列(合同工)

  •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所有人员)

学新通

Oracle 官方并没有给出线程池 corePoolSize 的具体参考值,因为这个值的大小应该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和系统资源情况来进行优化调整。不同的业务场景和系统资源状况可能需要不同的 corePoolSize 设置。
在《Java并发编程实战》一书中,作者 Brian Goetz 等人指出,线程池的规模应该根据任务类型和计算密集度来确定,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应该将核心线程数设置为处理器核心数加 1 或者 2;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可以适当增加核心线程数以利用空闲的 CPU 时间。
这个建议是基于以下考虑:对于 CPU 密集型任务,线程需要大量计算,因此需要足够多的 CPU 资源,而处理器核心数加 1 或者 2 的数量可以充分利用 CPU 资源,避免线程之间的竞争和阻塞;而对于 I/O 密集型任务,由于线程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等待 I/O 操作的状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核心线程数以利用空闲的 CPU 时间,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虽然这个建议并非官方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锁竞争和粒度(锁优化技术)

性能优化中减少锁竞争和使用细粒度锁是常用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并发程序的性能。以下是一些减少锁竞争和使用细粒度锁的策略:

2.1、减少锁粒度

通过分解大锁为多个小锁,减小锁的粒度,从而降低锁竞争的程度。例如,将一个大的同步代码块拆分成多个小的同步代码块,可以使并发执行的线程之间的竞争减少。

2.2、使用读写锁

对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使用读写锁(ReentrantReadWriteLock)来提高并发性能。读写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获取读锁,但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获取写锁,从而提供更高的并发性。

2.3、使用并发集合

Java提供了一些并发集合类,如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LinkedQueue等。这些并发集合类使用了内部的细粒度锁机制,可以在多线程环境下提供高效的并发操作。

2.4、使用CAS操作

CAS(Compare and Swap)是一种乐观锁机制,通过比较并交换的方式进行原子操作,避免了使用传统的互斥锁带来的性能开销和线程阻塞。Java中的Atomic类和AtomicReference类提供了CAS操作的支持。

学新通

具体来说,多线程CAS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获取当前共享变量的值和期望值。
  2. 比较共享变量的当前值和期望值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将共享变量的值更新为要写入的新值。
  3. 如果共享变量的当前值与期望值不相等,则说明此时有其他线程已经修改了共享变量的值,那么当前线程需要重新获取共享变量的最新值,并重复执行步骤b。

在并发环境下,多线程CAS操作可以保证共享变量的原子性操作,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锁机制所带来的线程阻塞和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因此,多线程CAS操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并发场景中,如数据库事务、分布式系统等。

2.5、读写分离锁

将数据结构中的只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分别使用读锁和写锁。这样可以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取数据,而只有在写操作时才需要加锁,减少了读操作之间的竞争。

2.6、使用无锁算法

无锁算法(Lock-Free)是一种不使用互斥锁的并发算法。它通常基于CAS操作和其他原子操作,通过无阻塞的方式实现并发访问,避免了锁竞争带来的性能损失。

2.7、避免过度同步

合理评估同步代码块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同步,减少锁竞争的范围,提高并发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策略。同时,性能优化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还需综合其他因素,如资源利用、算法优化等,以获得最佳的性能提升效果。

四、代码优化

代码优化是性能优化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减少代码中的冗余和重复操作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代码优化技巧:

1、数据结构

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可以显著提高代码的性能。通过分析问题的特点,选择更高效的算法来解决问题,如使用快速排序替代冒泡排序等。

2、避免重复计算

将重复计算的结果存储起来,避免在程序中多次计算相同的结果。例如,可以将一个数字的平方存储在一个变量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直接使用这个变量。

3、内存管理

合理管理内存资源可以减少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开销,如避免频繁的对象创建和销毁,使用对象池、缓存等技术进行优化。

4、使用位运算

位运算比算术运算更快,因为它们可以直接操作二进制位。例如,可以使用按位与操作符(&)来检查一个整数是否为偶数。

5、减少函数调用

函数调用会产生额外的开销,因此应该尽量减少函数调用的次数。例如,可以将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存储在全局变量中,然后在需要的时候直接使用这些变量。

关于代码优化可以选择一份编码规范或形成一定的代码库。官方下载地址:《Java开发手册(黄山版).pdf

学新通

学新通

6、流技术

性能优化之stream技术是指使用Java 8中的Stream API来对集合进行高效的遍历和操作。Stream API可以提供一种声明式的编程风格,利用Lambda表达式对集合进行各种聚合操作和批量数据操作,例如排序、过滤、映射等。Stream API还可以支持并行处理,利用多核CPU的优势,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

Stream API的实现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Stream操作的分类,分为中间操作和终止操作,以及无状态、有状态、短路、非短路等子类别。
  • Stream源码的结构,主要包括BaseStream、Stream、ReferencePipeline、Sink等接口和类。
  • Stream操作的叠加,通过ReferencePipeline将各个操作组装成一个调用链,通过Sink接口定义每个操作之间的关系。
  • Stream并行处理,通过parallelStream()方法或parallel()方法将串行流转换为并行流,通过ForkJoinPool框架实现数据的分割和合并。

7、Reactive技术

性能优化之reactive技术是指一种面向数据流和事件的异步编程范式,可以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和资源利用率。reactive技术可以分为reactive编程和reactive架构两个方面。

reactive编程是指使用一些库或框架,如RxJava、Reactor、Redux等,来实现数据流和事件的响应式处理,可以简化异步编程的复杂度,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reactive架构是指使用一些设计原则和模式,如响应式宣言、微服务、消息驱动等,来构建高可用、高伸缩、高弹性的分布式系统,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负载。

五、数据库访问优化

1、MySQL

1.1、MySQL调优维度

学新通

1)SQL及索引优化:SQL查询语句的优化是提高MySQL性能的关键。优化查询语句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使用合适的索引、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函数操作符、减少子查询等。

2)表结构优化:表的设计和结构也会影响MySQL的性能。适当的表设计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和数据处理速度。例如,使用分区表可以加速查询,而垂直拆分表可以降低数据库的负载。

3)系统配置优化:MySQL及服务器的参数设置对于性能也非常重要。调整配置可以让MySQL更好地利用硬件资源。例如,增加缓存区大小、调整连接超时时间或者优化排序缓存等都可以提高系统性能。

4)硬件优化:除了软件方面的优化,还可以通过硬件来优化MySQL性能。例如,使用更快的磁盘、增加内存以及升级CPU等都可以提高MySQL的负载能力。

1.2、MySQL调优分解

学新通

2、缓存技术

缓存技术是性能优化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通过存储计算结果、数据或资源的副本,以减少对原始数据源的访问次数,从而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和性能。

2.1、常见的缓存技术:

  1. 数据缓存: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存储在内存或其他高速存储介质中,以避免频繁的磁盘或网络访问。常见的数据缓存包括内存缓存、分布式缓存(如Redis、Memcached)等。
  2. 查询缓存:对于数据库查询结果,可以将查询语句及其结果缓存起来,下次查询时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减少数据库查询的次数。数据库自带的查询缓存或使用外部缓存工具(如Ehcache)可以实现查询缓存。
  3. 对象缓存:将经常使用的对象存储在内存中,以避免频繁的对象创建和初始化。对象缓存可以提高对象的访问速度和复用性。
  4. 页面缓存:将动态生成的页面内容缓存起来,下次请求时直接返回缓存的页面,避免重复的页面渲染和数据库查询等操作。常见的页面缓存技术包括浏览器缓存、CDN缓存等。
  5. 资源缓存:对于耗时的资源加载操作,如图片、CSS、JavaScript等文件的加载,可以将其缓存到本地或CDN,减少网络请求和提高加载速度。
  6. 缓存预热:在应用程序启动或请求开始之前,提前加载和初始化缓存数据,以避免首次访问的冷启动延迟。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缓存技术,并综合考虑缓存的一致性、容量、更新机制等因素。同时,缓存的设计和管理也需要谨慎,避免缓存膨胀、数据一致性问题和过期缓存的影响。

2.2、缓存分类

学新通

1)本地缓存:

将缓存数据存储在单个应用程序进程内部的内存中,通常是使用Java集合类如HashMap、ConcurrentHashMap等进行实现。本地缓存的优点是速度快、易于实现,并且不需要网络传输,但无法跨越多个应用程序进程共享数据。

2)分布式缓存:

将缓存数据存储在多台服务器上,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实现缓存共享。常见的分布式缓存框架有Redis、Memcached、Ehcache等。分布式缓存的优点是可以扩展性好、支持高并发、容量大,并且能够提高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多级缓存(本地 分布式):

将缓存数据同时存储在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中,以加快访问速度并提高可靠性。常见的多级缓存方案包括EHCache Redis、Guava Cache Redis等。多级缓存的优点是兼顾了本地缓存和分布式缓存的优点,使得缓存系统更灵活、性能更强。

六、通信及IO优化

1、非阻塞IO和异步IO模型

学新通

  • 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模型通过使用非阻塞的socket来实现,允许在单线程中同时处理多个连接,减少线程的切换和资源占用。

  • 异步IO(Asynchronous IO)模型通过使用回调或事件驱动的方式,在发起IO操作后可以继续处理其他任务,当IO操作完成时触发回调函数,提高IO的效率和吞吐量。

  • 选择适合的IO模型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综合考虑并发连接数、系统资源、响应时间等因素。

学新通

2、NIO和多路复用技术

  • NIO(New IO)框架提供了非阻塞IO的支持,包括Channel、Buffer和Selector等组件,可以实现高效的IO操作。
  • 多路复用技术通过一个线程监听多个IO事件,例如使用Selector选择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连接的读写操作,减少线程的数量和资源占用。

学新通

选择器(Selector)

选择器是Java NIO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它可以用于同时监控多个通道的读写事件,并在有事件发生时立即做出响应。选择器可以实现单线程监听多个通道的效果,从而提高系统吞吐量和运行效率。

通道(Channel)

通道是一个用于读写数据的对象,类似于Java IO中的流(Stream)。与流不同的是,通道可以进行非阻塞式的读写操作,并且可以同时进行读写操作。通道分为两种类型:FileChannel和SocketChannel,分别用于文件和网络

通信。

缓冲区(Buffer)

在Java NIO中,所有数据都是通过缓冲区对象进行传输的。缓冲区是一段连续的内存块,可以保存需要读写的数据。缓冲区对象包含了一些状态变量,例如容量(capacity)、限制(limit)、位置(position)等,用于控制数据的读写。

3、协议和数据格式

  • 优化协议和数据格式可以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例如,使用二进制协议代替文本协议、压缩数据、减少无用数据的传输等。
  • 使用序列化技术(如Protocol Buffers、MessagePack)可以实现高效的对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减少数据的大小和传输时间。
方面 http协议 rpc协议
传输层 基于TCP,有特定的传输格式,包含大量的头部信息,数据传输效率低 基于TCP或UDP,自定义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效率高
通用性 不关心实现细节,跨语言、跨平台,适合部门间或外部服务的调用 需要在API层面进行封装,限制了开发的语言环境,适合内部服务的调用
开发难度 相对简单,只需遵循REST规范,请求、响应等细节需要自己实现 相对复杂,需要考虑server选择、序列化、通信、容错等功能
速度 较慢,受到HTTP头部信息和TCP握手的影响 较快,数据格式简洁,通信方式可靠

学新通

4、Http连接池和连接复用

Http连接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复用HTTP连接的技术,可以提高HTTP请求的性能和效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Http连接池实现技术:

  • 连接池技术可以管理和复用连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关闭连接,减少连接的建立和销毁开销。
  • 使用连接池可以提高连接的复用率,减少连接的初始化和认证等过程,提高系统的并发能力和性能。

以下是一些开源http连接池实现技术:

  1. OkHttp:OkHttp是一个现代化的HTTP客户端库,支持连接池管理。它具有简洁的API和高性能的特点,能够自动管理连接的复用和连接的超时。
  2. Apache HttpClient:Apache HttpClient是一个成熟的Java HTTP客户端库,提供了连接池管理的功能。它具有高度可定制性和灵活性,支持连接复用、连接超时控制、并发请求管理等功能。

5、同步变异步

性能优化同步变异步是一种常见的编程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同步操作会导致请求一直阻塞,直到失败或者成功的返回结果。异步操作可以支持横向扩容,可以缓解瞬间的请求压力,使得请求变得平滑。

如果一个接口中需要进行多步,而这些业务操作又是各自独立的,传统的依据代码顺序同步执行又比较耗时,传统的优化的空间又比较少,这时就可以考虑使用多线程的方式优化接口,让同步变异步,接口业务操作并行处理,极大提升接口的性能。

七、性能监测

在微服务架构中,系统性能监控通常使用以下工具和技术:

  1. 分布式追踪工具:分布式追踪工具用于跟踪和监控微服务之间的请求链路,帮助发现性能瓶颈和故障点。常见的分布式追踪工具包括Zipkin、Jaeger和SkyWalking等。

学新通

  1. 指标监控和时序数据库:指标监控工具用于收集、存储和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指标和性能数据,帮助用户实时了解系统的状态和性能。常见的指标监控工具包括Prometheus、InfluxDB和Grafana等。

学新通

  1. 日志管理和分析工具:日志管理和分析工具用于收集、存储和分析微服务的日志数据,帮助诊断和解决问题。常见的日志管理和分析工具包括ELK Stac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Splunk和Graylog等。

  2. 容器监控和管理工具:如果微服务部署在容器化平台上,如Docker和Kubernetes,可以使用容器监控和管理工具来监控容器的资源使用情况、网络通信和调度性能等。常见的容器监控和管理工具包括cAdvisor、Prometheus Operator和Kubernetes Dashboard等。

学新通

  1. 应用性能管理(APM)工具:APM工具用于实时监控和分析微服务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健康状况,包括服务响应时间、数据库查询性能、CPU和内存使用等。常见的APM工具包括New Relic、AppDynamics和Dynatrace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系统性能监控、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的能力,帮助开发人员和运维团队监控和管理微服务架构中的性能和可用性。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技术需要考虑具体的需求、技术栈和可扩展性要求。

八、架构优化

系统性能优化的架构优化是关键的一部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和策略:

  1. 负载均衡:负载均衡用于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以平衡系统的负载,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可用性。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包括硬件负载均衡器(如F5)和软件负载均衡器(如Nginx、Gateway)。
  2. 流量漏斗:流量漏斗用于限制系统的请求速率,防止突发流量对系统的冲击。它通过设置请求的速率限制和排队机制,平滑请求的到达,防止系统过载。流量漏斗技术常用于API限流、请求限制等场景。
  3. 集群:集群是将多个服务器组成一个逻辑单元,共同处理请求,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通过横向扩展增加服务器节点,可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并发性能。常见的集群技术包括分布式缓存(如Redis集群)、分布式数据库(如MySQL集群)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adoop)等。
  4. 熔断:熔断机制用于在系统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对服务进行自动断开,以保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通过设置阈值和时间窗口,当系统的错误率或响应时间超过一定阈值时,触发熔断,停止对服务的请求,避免错误的扩散。
  5. 降级:降级是在系统资源有限或出现异常情况时,临时屏蔽某些功能或服务,以保证核心功能的可用性。通过设定优先级,当系统负载过高或异常时,可以主动关闭或简化某些非核心功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
  6. 限流:限流机制用于限制系统的最大并发请求数,防止系统被过多请求压垮。通过设置请求的速率限制、并发连接数限制等,可以控制系统的负载,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常见的限流技术包括令牌桶算法、漏桶算法等。

这些架构优化技术和策略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系统瓶颈进行选择和应用。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可伸缩性和可用性,确保系统能够承受高负载和高并发的请求。

九、系统优化

系统优化是对整个系统的优化,它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配置和参数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系统优化技巧:

  1. 空间换时间:利用内存、缓存等存储设备来减少磁盘或网络的读写操作,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

  2. 时间换空间:当空间成为瓶颈时,可以采用分批处理、压缩、分区等方式来减少空间占用,降低数据传输的开销。

  3.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系统中运行的服务越多,系统的负担就越重,因此应该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来减轻系统的负担。例如,可以使用任务管理器来关闭不必要的进程和服务。

  4. 调整进程优先级:进程优先级决定了操作系统分配资源的顺序,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进程优先级来优化系统性能。例如,可以将重要的进程设置为高优先级,以确保它们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

  5. 使用性能监测工具:性能监测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状况,并提供相应的优化建议。例如,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任务管理器或第三方性能监测工具来监控系统的CPU、内存、磁盘等性能指标。

  6. 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可以清理系统垃圾文件、修复系统错误、更新系统补丁等,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例如,可以定期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注册表清理、病毒扫描等操作。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 点赞,必回关!!!

这篇好文章是转载于:学新通技术网

  • 版权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 本站站名: 学新通技术网
  • 本文地址: /boutique/detail/tanhehfkee
系列文章
更多 icon
同类精品
更多 icon
继续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