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模式的核心是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解耦,以类似于消息/广播发送的机制联动两者,使被观察 者的变动能通知到感兴趣的观察者们,从而做出相应的响应。比如我们项目中常用的MQ、异步队列。
适用场景
这个模式我们使用的就比较多了,比如消息分发平时我们修改一个系统的东西的时候可能需要牵扯到多个系统同时修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观察者模式。总结一下以下几点适合使用该模式:
- 当—个抽象模型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另一个方面;
- 其他一个或多个对象的变化依赖于另一个对象的变化;
- 实现类似广播机制的功能,无需知道具体收听者,只需分发广播,系统中感兴趣的对象会自动接收该广播;
- 多层级嵌套使用,形成一种链式触发机制,使得事件具备跨域(跨越两种观察者类型)通知。
UML类图
具体代码如下: 首先是被观察者它主要的功能是:
- 一个目标可以被多个观察者观察
- 目标提供对观察者注册和退订的维护
- 当目标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目标负责通知所有注册的、有效的观察者
ISubject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定义接口(主要是订阅和取消订阅以及通知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ubject {
void attach(IObserver observer);
void detach(IObserver observer);
void notifyObservers();
}
然后是具体的被观察对象ConcreteSubject
这里主要实现具体方法
public class ConcreteSubject implements ISubject{
private static final List<I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Override
public void attach(I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add(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detach(I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remove(obser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 {
for (I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update();
}
}
}
然后就是观察者,观察者的功能就比较少了就是实现方法等待被通知
public interface IObserver {
void update();
}
public class ConcreteObserver implements IObserver{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被观察者更新了数据");
}
}
最后再看一下客户端的使用: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Subject subject = new ConcreteSubject();
IObserver observer = new ConcreteObserver();
subject.attach(observer);
subject.notifyObservers();
}
}
观察者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松耦合(抽象耦合)的,符合依赖倒置原则
- 分离了表示层(观察者) 和数据逻辑层(被观察者),并且建立了一套触发机制,使得数据的变 化可以响应到多个表示层上;
- 实现了一对多的通讯机制,支持事件注册机制,支持兴趣分发机制,当被观察者触发事件时,只 有感兴趣的观察者可以接收到通知。
缺点:
- 如果观察者数量过多,则事件通知会耗时较长;
- 事件通知呈线性关系,如果其中一个观察者处理事件卡壳,会影响后续的观察者接收该事件;
- 如果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存在循环依赖,则可能造成两者之间的循环调用,导致系统崩溃。
本文出至:学新通技术网
本站名称:
学新通技术网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及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请提供相关证据及您的身份证明,我们将在收到邮件后48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luke.wu@swvq.com
标签: